普宁英歌舞:90后传承人李俊浩的中华战舞
伴随“满眼东方潮,盛世舞英歌”的歌声,槌影翻飞,步伐铿锵……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,英歌舞首度亮相,被网友称为“最强过年气氛组”。
英歌舞的起源与传承
英歌舞是融舞蹈、南拳套路、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,表演气势豪壮,气氛浓烈,在潮汕地区尤为盛行,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2006年,普宁英歌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收获“北有安塞腰鼓,南有普宁英歌”的美誉。
“英歌舞不仅是舞蹈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”——李俊浩
学练英歌:从握槌到“凶起来”
在古村祠堂里,小麦遇见了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的教练李俊浩以及20多位正在训练的队员。李俊浩说,“学英歌舞,先从握槌、运槌练起。”说罢就给小麦递来英歌槌,“拇指、食指握住槌的中间,另外三根手指灵活地拨动槌,使槌转动起来,像盛开的花朵,这就是‘耍槌花’。槌花打到哪,眼睛就要看到哪,打出气势来。”
为了让英歌舞更具观赏性,李俊浩将英歌舞的节奏编排为“快板中的快板”,要求队员的演出节奏最快达到每分钟140拍,比常规英歌舞快板足足多了20拍。
英歌往事:一座老祠堂的传承
在李俊浩带领下,小麦来到位于村口的士祖副妣房祠外,“我们家三代人都跳英歌舞,我爷爷过去就在这个祠堂练习。2009年,我又在这里组建起富美青年英歌队,继续发扬英歌舞。”如今,祠堂不仅承载着传承使命,还成为演员们演出前做准备的场所。
越来越火:从泰国街头到春晚舞台
英歌舞走红,让普宁青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去年,富美青年英歌队受邀赴泰国演出。在叻丕街头,他们打头阵,叻丕府英歌队紧随其后,这是中泰两国英歌队第一次“合体”。凭借艳丽的服饰、豪放的舞姿,英歌带来力与美的震撼。
“在很多人印象中,普宁是座商贸城,如今我想为普宁打造一张‘英歌舞’文化名片。”——李俊浩
学艺手记:英歌舞的“焕新”之路
近年来,英歌舞持续“出圈”,经过实地沉浸式学艺,小麦总算摸清“高燃英歌舞是如何练成的”。为了推动英歌舞的发展,李俊浩在南枝拳基础上加入了少林拳、太极拳等套路,他还首创队内“PK赛制”:每次演出前,队员都要“竞争上岗”,五六个队员竞争一个角色。
如今,走在普宁街头,能时刻感受到英歌舞的气息:在高铁站,随处可见英歌舞的海报;在剧场里,潮汕民俗演出《英歌情》正在上演;在景区中,游客换上英歌服打卡拍照……随着英歌队的百花齐放,英歌舞从以往只有重大节庆才能看到的传统,演变成全年常态化表演的民间艺术,在跨界创新中焕发出既古老又潮流的魅力。
-
相关文章